|
|
|
住房保障--开题报告 |
|
发布时间:2015-03-17 点击: 次 |
1.住房保障内容的理论研究
住房保障内容的理论研究,要从历史上有关于住房保障的理论作品和观点来做为研究的基础。19世纪末,面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从不同角度强调市场发展和国家干预以及社会福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各国住宅保障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1]。
(1)马克思的第一需求理论。马克思从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角度深刻地阐述了第一需求理论[2]。住宅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物质资料,是人们的生存需要,解决和改善居民的住宅问题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马克思的第一需要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住宅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2)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一书,对于帮助我们认识住宅问题的本质以及寻找解决住宅问题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3]。恩格斯指出:仅仅依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改善是无法解决住宅问题的,只有当社会已经改革到使人可能着手消灭城乡对立,这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对立意味着富人和穷人的对立,也就是说住宅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穷人根本就没有能力取得住宅。
(3)“住有所居”与“居者有其屋”的比较[4]。从词源上讲,“住有所居”“居者有其屋”有着基本相同的含义。但是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1.强调的内容不同:“住有所居”强调的是居住,并不一定是所有者;“居者有其屋”强调的是居住的是自己的房屋[5]。2.涉及内容的范围不同:“住有所居”强调的是住宅权的问题,一般不涉及住宅财产权问题;“居者有其屋”既涉及住宅权问题又涉及财产权问题[6]。3.需求层次不同:“居者有其屋”较“住有所居”对住宅有更高的需求,需要更高的条件。而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住有所居”的难题,这个难题破解之后才能解决“居者有其屋”的问题[7]。
2.住房保障体系研究内容
目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因为我们研究的内容范围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适用房。是指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政府指导价出售给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所以经济适用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比较适中,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而非建筑标准[8]。
(2)廉租房。是指政府或机构拥有,用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赁给低收入家庭的住房[9]。低收入家庭对廉租住房没有产权,是非产权的住房保障。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
(3)两限商品住房。即“限套型、限房价、竞地价、竞房价”。为降低房价,解决本地居民自住需求(含解决拆迁安置需求),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套型建筑面积基本为90平方米以下,是为限制高房价采取的一种临时性举措[10]。
(4)政策性租赁房(公共租赁房)。指通过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按照低于市场租价向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可租赁的住房,同时,政府对承租家庭按月给与相应标准的租房补贴[11]。其目的是解决家庭收入高于享受廉租房标准而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是面向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性租赁住房,定位上属于“保基本”的范畴[12]。
3.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住房保障制度是城镇住房新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城镇住房新体制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1)“居者有其屋”作为住房政策的总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在住房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同时重视法律的作用。保证居民的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应明确提出“居者有其屋” [13]的口号,并以之作为政府长期住房政策的目标,而不是政府应对某段时间“高房价”的调控措施。政府要明确长期和中期的住房政策,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便贯彻执行[14]。
(2)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落实住房保障措施。经济适用房在住房保障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经济适用房主要分新社区住房(即指政府主导建设具有社会保障职能[15],提供给中低收入户籍居民中的住房困难家庭、政府城市建设被拆迁家庭和旧城危破房改造家庭以优惠价格购买或租赁的住房)和部队、单位自建经济适用房两部分,其中新社区住房被视为最具特色的住房保障形式[16]。政府应该要实施相应的管理办法并将其落实好。
(3)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制度。房地产经济一定程度上属于金融经济,住房是一般人一生中较大的投资,没有金融的支持,这种投资会显得异常的艰难,尤其相对于中低收入者而言。长期以来[17],资金渠道单一是困扰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难题之一,所以,不能完全忽略住房公积金对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作用。对于先行的公积金制度,完善的措施主要包括:扩大住房公积金的缴交面、改革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办法和业务管理办法、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的监督等[18]。
总而言之,要不断的晚上住房保障制度,让“居者有其屋”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政府要贯彻和执行相应的方针政策来确保这一点,这样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19]。
参考文献
[1] 陈晓. 经济适用房规划之失[J]. 中国新闻周刊. 2005(23)
[2] 刘琪. 成都市经济适用房供应机制解析[J]. 四川省情. 2005(05)
[3] 李勇辉,修泽睿.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对收入分配影响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05(05)
[4] 曲波. 房价、地价与土地供应的前因后果[J]. 中国土地. 2005(05)
[5] 褚超孚. 广厦万间 大庇居者——刍议政府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和原则[J]. 城市开发. 2005(04)
[6] 吴晓. 南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现状调查[J]. 建筑学报. 2005(04)
[7] 徐红. 中低收入居民住宅市场分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8] 文林峰.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路[J]. 中国房地产. 2005(03)
[9] 朱宪辰,周彩霞. 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制度”的制度缺陷分析[J]. 中国房地信息. 2005(03)
[10] 田一淋. 节能省地住宅与住房保障体系[J]. 城市开发. 2005(02)
[11] 王世联.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思想变迁研究(1949-2005)[D]. 复旦大学 2006
[12] 崔竹. 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 2008
[13] 廖希飞. 我国公共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 中国政法大学 2011
[14] 马光红. 社会保障性商品住房问题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
[15] 程益群. 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 中国政法大学 2009
[16] 余凌志. 廉租住房保障水平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17] Richard Arnott. Rent control: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J].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 1988 (3)
[18] C. Peter Rydell. Measuring the supply response to housing allowances[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 1976 (1)
[19] Yongheng Deng,John M.Quigley, Robert Van Order, Freddie Mac(1996), "Mortgage loans: The costs of public subsidy".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