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金融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及解决对策分析 |
|
发布时间:2015-03-16 点击: 次 |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营业,由此拉开了我国股票上市交易的帷幕。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和投资队伍不断扩大,股票市场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市场经济建设、促进企业转型改革、扩充投融资渠道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金融状况与世界经济金融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在实施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以来,金融危机的爆发日益频繁。例如,在2007年年初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股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沪深两市累计跌幅均超过70%。,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规模日益庞大,如今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国家,对于金融危机本身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及时采取应对金融危机,这对于保障我国股票市场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第1章 金融危机相关理论综述
第1.1节 金融危机的含义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又称金融风暴,它指的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商业破产数、证券、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实质上就是金融资本市场不确定的波动性及波动风险所引发的的高强度且大范围的负面效应的爆发。当前所产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不完善的金融制度、不健全的市场体系、较差的交易风险监测能力和国际资本外撤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金融混乱现象。
一般来说,金融危机的表现有货币周转流通不畅、银行存款不足和挤提现象不断发生、金融机构持续破产、固定汇率制度不起作用、外汇储备骤然减少等。在当前全球和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全球性。
第1.2节 金融危机的类型和特征
金融危机一般有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次贷危机等几种类型。也可以把金融危机按照其是否具有周期性特征分为周期性金融危机和非周期性金融危机。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金融危机往往是以混合的形式呈现出来。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基于人们对经济未来的悲观预期,整个区域内发生货币值贬值幅度较大,经济规模总量损失较大,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和抑制的现象,这往往会带来企业大量倒闭,公民失业率提高,社会经济普遍萧条,甚至会引发社会和国家政治动荡的局面。
第1.3节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诱导因素
一、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和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已经上升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货币金融经济活动较强的独特性会使得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降低,并且货币金融体系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其与实体经济脱离。金融的流动速度快且范围广,具有较强联动性。如果一国发生较大的经济异常波动或发生金融危机,这种流动性和联动性就会影响别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从而引发地区性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国际货币金融制度缺陷
由于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和外来力量的冲击影响,各国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国内经济出现异常波动和不良逆转,金融体系的风险增加,将会使得国内的经济状况和商品价格出现变动。由于国际货币金融制度有所缺陷,当这种势头发展迅猛,该国的外汇储备必然受到影响。如果发生资金流数额超过外汇储备数额的情况,汇率水平就会出现不正常的变动,可能引发货币危机,而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金融资金的联动性和传导机制,当金融危机波及到国际范围,汇率必然发生变化,甚至产生其他更为严重的问题。
三、金融霸权的存在
例如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以其强大金融经济实力和其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地位,不断推进国际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金融制度改革,施行金融诱导的金融投机,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扮演金融格局主导者的角色,以此来恶意掠夺经济大战落后和发展中中国家的资本财富,使之实力减弱且处于被动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竞争和金融霸权主义的盛行,将会加剧金融危机的扩散力度和深度。
四、国际协调机制
由于国际上各国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之间经常产生经济利益的冲突现象,这导致国际上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出台关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和监管机制困难重重,各项政策不够完善,从而无法防范和抑制金融危机的传播。
1.4 金融危机的传导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指的是不同国和国之间或者不同地区和地区之间的金融危机的扩散和传播。它既包括金融危机国内传导的溢出,也涵盖单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跨国传导,既有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将国与国联系在一起的接触性传导,也有存在于经济贸易金融关系并不紧密的国家间的非接触性传导。一般而言,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包含有贸易传导机制(包括贸易伙伴型和竞争对手型)、金融传导机制、国际负债传导机制和预期传导机制四种。
第2章 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影响分析
第2.1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实体经济传导机制的影响
一、出口贸易渠道
美国长期以来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巨大,如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出现经济衰减现象。由于房产和股票市场的挫败,欧美经济开始衰退,市场经济的信用贷款缩水,众多企业出现亏损或者倒闭,人民失业率大幅提升,可支配收入不足,消费市场萧条。由于全世界经济交易的主要来源是这些发达经济体的消费支出,所以货币危机转变成全世界在金融的危机,全世界的贸易受到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经济发展受到对外贸易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世界经济贸易的恶化对我国影响非常明显,订单严重缩水。再加上贸易的保护主义,很多临界国家实施竞争性质的贬低价值的策略等,我国出口贸易可要面临巨大压力。在次贷发生的前三年,中国的每月出口额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32%,2.26%和2.86%。而2007年和2008年的该数据分别为1.88%和0.35%,下降严重。可见,中国出口贸易方面受到次贷危机的的影响比较大。
股票领域的定价原理表示,企业预期的收益正好与股票价格是成正方向相关的。中国出口额平均增长率的下降,使得投资者对有关上市公司预期收益的期望受挫,进而导致有关外贸股票价格降低。而外贸股票价格的下跌必然给中国股市带来负面效应。
二、产业联动效应
金融危机会借助经济连带效应,从此危机的源头蔓延到向全球其它国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包括出口、消费和投资。由于存货的大幅度增加效应,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口这一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影响巨大。而投资方面,由于我国生产业投资中出口经济的比例很大,投资也将会因为出口量的下降遭到影响。这些综合因素的相互交叉影响,最后可能会导致出现产业衰退现象。
另外,出口的下降由于存货的大幅度增加效应,出口产品的制造工厂会减缓生产,继而减少用工量和原材料的采购量,甚至是出现企业的亏损和倒闭现象。这会一定程度上导致失业率的提高,就业难的社会现象,也会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甚至对社会稳定性产生影响。
中国股票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宏观经济水平的重大变化。金融危机将对国内生产公司运营和盈利能力造成影响,而产业经济的负面效应必然引发股票市场必然出现波动或者重大变化。
第2.2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资本流动传导机制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指的是资本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方式有有单向、双向或者多向,一般可将其分为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资本流动两大类。
自从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汇改以来,短期国外资本流入我国境内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且主要是针对我国的房市和股市。短期国际资本具有短期、套利和投机的特点,以追求高额回报为目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且风险较低,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任何变化敏感度高。我国内地股票市场属于典型的资金推动型,股票市场中资金的流动对行情的起伏和成交量的大小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国际游资被专业投资经理人所掌控,他们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先进的投资技巧且它们的可用资金数量巨大,能造成对股民的心理预期的影响,产生“羊群效应”。我们可以用非正常资金流入规模来估算我国的国际游资流入规模,即“非正常资金流入=新增外汇储备—外商直接投资—贸易顺差”。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在上证指数涨幅较大的月份里大都有国际游资的净流入。例如2005年2月,上证指数上涨幅度和非正常资金流入分别为9.58%和104.74亿美元,而在2005年8月,这两者为7.33%和55.36亿美元。
长期的资本流动主要取决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潜能、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和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等因素。在我国经济这些基本决定因素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前提下,金融危机对流入我国的长期国际资本的影响比较小。
由上面的表述可知,美国金融危机将对中国的国际游资的流入和流出产生影响,然后进一步对中国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和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产生影响,最终影响股票市场。具体来说,金融危机将对中国的国际游资的流入和流出有以下几点影响:
第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将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出现震荡现象,进而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紧,这将会影响股市中的短期的国际资本的存量、增量和流向,导致部分短期国际资本被迫退出中国市场,股票市场的就会变化,最直接的就是构成资金面的压力。
第二,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导致各国金融市场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由于投资者们会考虑发展中国家市场额风险,所以在资源配置方面,国际游资可能从我国金融市场流出,转投其他更具吸引力和风险较小的金融市场。这种情况也可能对我国的股票市场构成资金面的压力。
第三,随着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萎靡,中国政府为了稳定维持人民币汇率以促进出口经济,再加上国外贸易保护势利的影响,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加速。而这一升值速度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流入中国的短期外国资本的多少,进而影响我国股票市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