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品文论文网,本网站为您提供的服务有:本科论文代笔,硕士论文代笔,毕业论文代笔,论文代笔,数据分析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论文代笔就找品文论文网
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服务范围 剽窃检查 加入我们 案例下载 联系我们
微博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服务范围 > 硕士论文代写 >  
 
本科论文代写   
硕士论文代写   
外文写作服务   
数据分析服务   
论文写作要点   
大学lives   
服务疑问解答   
品文写作讯息   
 
传统文化与中医对心理治疗的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13-02-20 点击:
一、理念契合:身心一体、身心和谐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在理念上相契合,都认为身心一体,追求身心和谐。在心理治疗中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目的是通过知情意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逐渐具有高尚的道德、合理的思维、稳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生存立世的智慧,并能用智慧把握人生和世界的规律,应对纷乱复杂的外界,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他人、社会。来源于文化的思想观念是精神领域最深层的东西,对个体行为有根本影响。绝大多数心理疾患都与思维和情感有关,都同人格与环境的相冲突有关。人格障碍者其障碍主要表现在情感和意志活动中,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人格障碍一般在少年期或更早时期发生,直至晚年趋向缓和。这说明随着个体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心智逐渐成熟,更能不断地认识自我和世界,把握自身心理和世界的规律,从而能掌控自身的情志。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成长中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偏离正常轨道,但其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个体自身感觉不到认识和行为模式的不当,相应地他会对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产生抵触。要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价值取向、社会情感,思想和精神上得以改变,才是成功的心理治疗。有效的心理治疗首要是调心,其次是调节情绪和意志,从而达到身心和谐。
    “心为万事之主,动而无节则乱”。《内经》也讲“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七情发病,各脏有伤,但以心为主,治之重在“心”。调治心理疾患,健全精神和人格,首要以调心为主。个体只有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存在有不足和不当之处,接着才有可能通过借助外力和智慧,去掉原有的固化认识,进而使新的认识生发作用,通过重建正确的看法或态度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以健全完善后天异常发展的人格进而改造不健康的旧人格。
    在调心的基础上要调节个体的情志。《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格障碍者无法把握自身的情绪和意志,其情绪和意志随外界环境和因素转移,被外界环境和因素所束缚,使个体心中没有主宰。中国传统哲学重理,强调克己复礼,但中华民族有着强健的人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的情志调节有关。中医不仅从理论上讲情的调节,也注重指导个体从现实生活中舒发情志,使个体的情实现“发乎于情,止于礼”,达到理与情的和谐。
    调心,调节情志,目的是达到身心和谐。中医情志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通过诗礼乐抒发个体情志使个体之情平和中正,重视仁义礼智信使个体在对理的遵循和具体实践中,更加通情达理,实现其人格的通达,孝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不仅使个体的情感不断升华,更使个体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个体人格通过明道达德、明理尽性,清静寡欲、养性怡情和顺时体仁来达到理与情和谐、身与心和谐。身心的调节和谐使传统人格不断扩大,更有助于其在生活中养正气、立正心,承担更多社会使命,不断完善扩充人格。
    二、对象契合:自我人格的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在对象上相契合,都关注人格的健全与成长。现代心理治疗中,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有一个漫长的过渡。对这个过渡地带的人群要重视其人格的健全,因为他们既可能走上人格障碍的路,也会走向正常人格。当个体社会化无法正常完成,产生人格障碍时,其内心处于混乱无序状态,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将其内心有序组织,以应对复杂变化的外界,因此必须借助于外力和外在智慧,通过文化的陶冶、精神的重塑、医者的施救,化混乱为有序,重塑健康人格。
    一以文化陶冶人格。心理疾病的产生受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中国中医科学院汪卫东教授指出:“在从事心理咨询数十年中,笔者发现每一个被咨询者的病根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大环境。”一个社会的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影响着主体的人格和心理行为方式,当个体对外界的大环境不能适应或无法对改变的环境作出相应调整,超出了个体心理适应承受的限度时,就会出现个体的社会化缺失,并导致心理异常。当个体持续地背离其所应具有的正常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时就会产生人格障碍,突出的特征是人格明显偏离正常。传统文化认为,从常人到圣人,只是一个人格不断重建的过程,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格与整个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性格有关。荣格讲,一切文化都积淀为人格。高尚的人格境界是人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人格具有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一定条件下,人格是会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变化的。而人格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目前研究表明,各种心理疾患都有其一定的人格基础,人格通过对个体应对方式与认知角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以精神重塑人格。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十分关心人的问题,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精神家园,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朱熹认为:仁者,“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以上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仁的重视,认为天生万物,人以慈爱恻隐之心爱人利物都是生生不息的仁德。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医也将医术视为仁术,将救死扶伤视为医之大德。元朝王好古讲:“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将治病救人之医德视为与天地长养万物的大公无私,生生不息之德相齐。传统中医对心理,情志和人格特点的关注为现代心理治疗开启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医人格学说起源于《内经》阴阳五态人,其人格模式基于医学形态和生理知识,重视个体的情志与心理,强调心身相互作用论和人格特点致病论。中医深为重视人格学说,人格问题在中医诊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重在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实践中不单是治一病一症,更关注的是改善人的身心状态。
    三以医德感化人格。中医及中医人格说秉承传统哲学和文化的价值,以“上者医国,中者医人,下者医病”为本。医乃仁术,仁是传统文化和人格的生发点和崇高的道德境界。明朝龚廷贤《鲁府禁方•卷四•医有百药》中说:“改恶崇善,是药饵也。”将崇善抑恶之仁德作为治病之关键。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以大慈恻隐之仁心善待一切患疾厄来救治的人,不论贫富贵贱,怨亲善友都视为世间含灵之体。”“含灵之体”是对病患的尊重,对人性高贵的肯定,认为病患都是有灵、有精神的人。因此,医家扶正气调平衡,以儒门事亲为志,不仅治病,更重要的是救命,使个体身心和谐。
    三、方法契合: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在方法相契合,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是心理治疗最好的途径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体的自我认知,强调个体要日三省吾身。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引导个体自我教育,从而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真正的教育始于有自我教育的地方,而自我教育则始于对人的高尚和伟大的仰慕”。自我教育就是要让个体通过自省、自知、自悟从而正确认识自我和世界。心理学的每个原理都是人们体验的结果,只是一般人都忽略了对自己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心理治疗重点是培养个体的心理独立承受能力,使其心智成熟,完善个体社会化进程。
    一要自省。不断自我反思内省。反省自我的不足,愿意改变提高完善人格是心理治疗的最重要也是首要环节。自省是自我检讨,自我认识的开端,深刻地自省需要内心足够强大,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敢于克服不足。自省也是使个体从固有的偏见认识中解脱出来的必经途径。在自省中,个体沉下心来,以自我之外的中立态度较客观而全面地去思考自己的思想行为,此时不易受情绪和意志的影响,能得出较合理的认识。当自省逐渐成为个体的习惯时,个体就能够不断摆脱情绪和意志的不良影响,能在一定范围内自我掌控情绪和意志。心理治疗中,心理师要持中立态度,避免以感情对患者加以引导,这样的治疗治标不治本。而是要让患者自己反思,从问题中看到自己。弗洛伊德讲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患者是主体,心理师则如苏格拉底所讲的助产师,是帮助引导患者说出自己内心的观念,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患者自己找到的解决方法比他人的建议更有效,因而执行也会更持久坚决。
    二要自知。自省之后,就要有自知的能力。人自我认识是最难的。在自省后,个体意识到要改变,要完善人格时,用什么认识和观念来完善人格至关重要。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自我控制,而提高自我控制力的关键是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心中扎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即怎样认识世界和人生的问题和怎样处理相关问题,身心不健康并不全是因为环境或身体因素等造成,而是因为没有面对和处理事实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缺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正如法国哲学家蒙坦所言:“一个人因发生事情所受到的伤害,不及因他对发生事情所拥有的意见来得深。”据统计,事实本身对人的影响只占20%,而人对事实的态度对人的影响占到80%。中国传统文化熔化浸润在民族心理和国民性格中,深刻影响着国人的生活和行为,也是中华民族和民族精神的本根所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现代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处理复杂局面的思维能力,完善思维方式和心理人格,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恰当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三要自悟。在自省、自知之时,人格趋向完善更要自悟。人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只有不断体悟自然和社会,才能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得失与各种境遇。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为中医和中医情志疗法提供了世界观和理论根据,使中医树立了天人合一观,整体观和气化观,形成了医学最根本的宇宙观和最基本的思想体系。中医学是以天、地、人为背景来研究人,而且研究的不仅是病,更重要的是在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研究人的生命规律。《素问》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始本,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内经》也讲“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可见,阴阳是人和万物变化发展的依据,生命有机体作为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存在于现实世界,有机体整个生命活动是脏腑活动的结果,这些活动也是相互联系、制约、依存的。同时以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说明生命活动的运动形式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以五行归类推演的法则来说明人体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诚篇》中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心理疾患的产生与外在因素有关,但不是决定因素,而更多的是自我认知偏离了自然和社会的秩序。
    因此,在现代心理治疗中要借鉴传统文化智慧,充分把握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并使患者在对天道和人德的领悟中逐渐完善思维方式和人格。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服务范围 | 剽窃检查 | 加入我们 | 案例下载 | 联系我们
快速分享:
Copyright 2008-2014 品文论文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Pinwe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65874号